博宝艺术家 > 艺术家 > 李国桢个人官网
销售作品
欣赏作品
浏览
13026
分享
873
粉丝
2438
+关注
更多
—  微信扫码 参与互动  —

李国桢

李国桢是饮誉海内外的竹书艺术大师。刘海粟称他竹书很有特色,启功美之曰出奇制胜,许德衍,赵朴初等砚彦名流也赞不绝口。日本现代硬笔书道协会会长柴田木石赞之为五十亿人一支笔。前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东南亚时选用他的竹书为礼品。他多次赴新加坡,马来西亚,印度尼西亚,日本等国讲学、献艺。1992年赴新加坡作竹书展期间,20天内4次受到黄金辉总统接见,被誉论界称为神奇的艺术家,神秘的外交家,神气的旅行家。其杰作五千余幅不胫而走,在欧美亚洲五十余国广为流传。为什么李国桢教授的竹书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呢其根本原因在于,他的竹书艺术本身的炉火纯青,光芒四射。兹分工具论,造型论,运筹论,意境论,风格论五个层面,提纲挈领地加以剖析。工具论:刚中寓柔,软硬兼施。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善用软笔,书法家再纵情挥毫时,由于构思的巧妙奇绝,运笔的千变万化,或纵横驰骋,或回旋曲折,无不姿态横生,曲尽其妙。故汉末大书法家在《九势》中说:唯笔软则奇怪生焉。这是至理名言。但是,常人却不知道最古老的书法工具并非软笔,而是硬笔。其中的竹笔,乃是万笔之祖。几千年前,中华民族的祖先断竹为笔,蘸兽血在兽皮或石壁上写字随着竹简的出现,便用竹笔蘸生漆书写,俗称筷子书。由于刚性突出,笔力坚挺,轮廓鲜明,故在刻画字形时,具有一种特殊的金石味。这是软笔所不能代替的。本来,日本硬笔书道协会会长柴田本石认为竹书在中国久已失传,当他于1982年访华亲眼看到李国桢手持竹笔在中国美术馆纵情疾书时,他惊呆了,他折服了,他赞美中华大地还有这样的奇才、天才。于是深深地向李国桢鞠躬致敬:世界上五十亿人,只有一位竹笔书法宗师。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赞赏啊硬笔是用竹木金属材料制成的,质地坚硬,难致柔软,故有局限但艺术便是克服困难,李国桢知难而上,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,去努力克服硬笔的局限性,使硬笔笔底也能流出柔软的线条,具有刚中寓柔的特点。他常用圆曲的笔触描绘字形,在空灵、虚静的空间表现柔润的动势,以细线反衬粗线,以淡抹对照浓抹,因而能显示出柔的特性。此外,他具有深厚的软笔(毛笔)书法根底,能把软笔的气度、风韵化入硬笔笔底,流出来的却是刚中有柔的美。他能用左手运转狼毫,用右手支转竹笔,左右开弓,纵横阖,软硬兼施,创造出硬中有软、软中有硬、刚柔相济的竹书精品。究其哲学渊源,是符合《周易》天地运行之道的。《易传说卦》云: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曰柔与刚,又云:分阴分阳,迭用柔刚。在李国桢笔下,就跳跃着阳刚阴柔的互渗美。如《舞鹤》、《鹤翔》、《野绿》、《翠竹》,就是其中的典型。在天,则鹤鸣九皋,翱翔太空在地,则田野铺绿,翠竹扶风。莫不显示出李国桢运用竹笔工具、刻画宇宙万象的高度的艺术技巧。造型论:方圆互参,方中有圆。方与圆,是对古老的美学范畴。方,是由直线条构成的,它的四个拐角各呈90度直角。直角的线条意味着挺拔、高耸、险峻、劲直、突兀、奇崛。圆,是由曲线构成的,呈360度。它意味着流畅、运动、柔润、舒展、活泼、轻松、平和。方与圆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。南宋词人在《续书谱方圆》中说:方圆者,真草之体用。真贵方,草贵圆。方者参之以圆,圆者参之以方,斯为妙矣。由此可见,方圆虽然不同,但却可相参、互补,发挥各自优势,避免彼此不足,融为一体,了无痕迹,只有方圆的风采、神韵,没有方圆的拼凑状态。这就臻于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《书议》中所说的离方遁圆的境界。李国桢的竹书就是如此。例如,他写的《如意》、《龙游》,得天地之灵气,抒人间之真情,任笔所之,纵情挥洒,圆中有方,方中有圆,亦方亦圆。明代书法家项穆在《书法雅言》中说:方圆互用,犹阴阳互藏。是圆乃神圆,不可滞也方乃通方,不可执也。李国桢的竹书,就是通方与神圆的和谐结合。在他笔下,方为圆之骨,圆为方之肉方为圆之筋,圆为方之髓。诚如元代书法家《衍极》所云圆有方之理,方有圆之象是也。清代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》云:妙处在方圆并用,不方不圆,亦方亦圆,或体方而用圆,或用方而体圆,或笔方而章法圆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矣。对此,李国桢可谓得其三昧。运筹论:以虚带实,虚实相生。清代大画家在《画跋》中说:用笔时,须笔笔实,却笔笔虚,虚则意灵,灵则无滞,迹不滞则神气浑然,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。夫笔尽而宜无穷,虚之谓也。这话也实用于分析竹书艺术。在李国桢笔底,蕴含着艺术家的虚静之心,所以才能描绘出虚白之象,从而显示出虚空之境。这三虚境界,正是艺术大师匠心独运的结果。他通晓老庄,故可致虚极,守静笃他能以清澈明亮的目光观照事务,胸中自有丘壑,故神气浑然、神采飞扬。在虚白、空灵之处,寄寓艺术家的情思,在有限的笔墨中表现无限的情怀,故其墨中之虚,具有高度概括力,充分显示出艺术家深邃的哲学眼光。如《驰》字这幅杰作,似万马奔腾,若飞龙腾空,他以刚健的笔触,勾勒出一条悠远深长的虚线,仿佛是无尽的道路,给人以无穷的遐思。这便是虚笔的艺术魅力。他是经实有的驰为依托而显示出来的虚空境界。清代文人丁皋在《写真秘诀》中说:虚者从有至无,渲染是也。实者着迹见痕,实染是也。如果说驰字表现了现实中车、马奔驰的实有状态,那么,由驰字衍化而成并和驰字凝为一体的虚白、虚空,便是在想象领域中自由飞驰的虚无状态。这两种状态,是辩证的统一在一起,又是以自由的虚无状态作为主导的。强调虚白、虚空、虚无,是符合抱朴有素的哲理的。《易经》贲卦云:贲象穷白,贵乎反本。这些都强调了白的原本意义。在白与黑的关系问题上,老子说: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又说:大白若辱。可见,在黑白之间,白起着主志作用同时,黑与白可以相互渗透,彼此过渡,黑中有白,白中有黑,亦白亦黑,并且导致黑即白,白即黑。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计白当黑,即滥觞于此。李国桢的竹书是黑白圆融的艺术,是知白守黑的艺术,是以虚带实,虚实相生的艺术。意境论:气韵生动,妙悟自然。六朝南齐时的谢赫在《古画品录》中,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命题,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个了不起的创造。它不仅可以用来衡量绘画美,也可以用来衡量竹书美。它把中国古典哲学的气化、元气说,引入艺术美学领域,赋予气以活泼泼的生命力。可见,气是宇宙的精华,万物的生命。它运动不止,变化无穷,生生不已,流入、渗透到艺术领域,与艺术风韵、情韵、音韵、韵致相结合而化为气韵,便跳跃着生命的脉搏,而具有生动的形象、诱人的艺术魅力。如此气韵,亦可目之为神韵。李国桢的竹书精品,如《精气神》、《无尘》、《寒梅香》、《春风翠竹》等等,都是自然之气的艺术化,艺术气韵的自然化,使天人合一、气韵生动的传神之笔,是李国桢妙悟自然的结果。悟,就是心领神会。其品类有心悟、了悟、领悟、体悟、顿悟、渐悟、妙悟等。其中的妙悟,乃是悟的及至,佛家尤为重视,且引妙入禅,化为禅悟。风格论:豪放雄奇,飘洒俊逸。风格是艺术家的个性、气质、风度、品格作品中的集中显示,是艺术独创性的标志。法国的布封有句名言:风格即人。李国桢的竹书,就形象的表现了艺术家的风度、品格。这就是:豪放奔放,情感激荡,气魄雄伟,想象奇特,气度豁达,风度飘洒,英姿焕发,俊爽秀雅。其风格既是多样的,又是统一的,正如布封所说:一个大家不能只有一颗印章。当然,李国桢的竹书风格乃是统一于豪放的基调之中的。如《神龟寿》、《墨龙》、《神龟》、《龙游》等,均含有磅礴雄浑豪放之气《竹雨松风》、《拳石得天趣》、《盆池存地灵》、《清气》等,均含有飘逸、潇洒、俊爽之气。然而,这些杰作都处于豪迈雄浑之气的总的氛围中。就拿《龙游》来说,艺术家虽然用的是硬笔,但笔底流出的却是柔软的曲线。他左腾又挪,回旋上游,仿佛真龙升空,祥云普照。在李国桢笔下,龙游的动态、气势,充分显示出刚健、豪迈在回旋、虚白处,又荡漾着飘逸、俊爽的气韵,诚可谓得大易之精义,抒胸中之豪情。若无深厚的哲学文化根底,焉能融多种风格于一炉焉能同奏壮美与优美的合唱曲如此,从工具论、造型论、运筹论、意境论、风格论五个方面阐述了李国桢竹书艺术的特色。这五个方面不是游离的,而是一个系统。它从艺术家所掌握艺术传达手段、媒介入手,针对竹书的特征、规律,剖析其方圆造型,说明其操作原则、方法然后,进一步从创作的内部结构中揭示其艺术风格。如果说,工具论、造型论、运筹论是偏重于竹书创作过程分析的话那么,意境论,风格论则是偏重于竹书创造结果和艺术价值的论述。这五者又是相互钩连,紧密联系、层层深入的。因此,这五者又是一个整体。它企图全方位地,立面地勾勒出竹书艺术大师李国桢的高度艺术成就的初步轮廓,抛砖引玉,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,写出更好的评论文章,以促进竹书艺术的繁荣、发展。

返回顶部